一、集成电路学院简介
鲁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于2021年7月,是山东高校首家集成电路学院。学院现有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通信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五个本科专业,以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职工67人,学生1000余人。
学院秉承“耕耘集成,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依托山东省光电传感材料与器件微纳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山东高校半导体器件与光电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高校先进半导体探测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山东高校光电探测器特种芯片工程研究中心、山东高校先进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微纳器件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重点在集成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与片上系统设计、集成电路器件与制造工艺等方向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产业促进,推进产教融合,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党建引领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山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面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校党委决策部署,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政治能力建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服务教育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四链”深度融合,不断强化教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获批山东省属高校首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山东省急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
三、师资队伍
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以建设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提升人才汇集力。拥有以国家特聘专家、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专业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其中国家特聘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0人,兼职外聘教授8人。
四、学科方向
学院紧紧围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任务,凝练学科方向,重点打造以下方向:
(一)集成纳电子科学
主要围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器件、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开展短波长光电探测器及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大功率电子器件等领域基础及应用研究。在氧化镓、氮化镓、无机钙钛矿等新材料的制备及器件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
(二)集成电路设计与设计自动化
主要开展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关键模块的硬件设计和实现、片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超高速模数转换器的模型仿真验证和芯片设计、硅基光电探测器芯片设计等领域研究工作,为专用集成电路和特征芯片制造提供解决方案。
(三)集成电路制造工程
主要开展新型半导体探测器芯片制备、微纳器件加工技术、集成电路工艺等方面研究。以国际知名半导体探测器专家李正教授团队为创新主体,聚焦X射线探测器特种芯片,突破大面积、低漏电流、3D结构硅漂移探测器阵列芯片研制难题,实现高端半导体芯片产业化。
此外,还针对集成电路市场应用及产业化,重点培育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集成电路系统与应用两个研究方向。
五、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培养
1.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设有集成电路制造工程、集成纳电子科学和集成电路设计与设计自动化3个二级学科,重点开展硅漂移探测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艺、深紫外光电探测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培养掌握集成电路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能够胜任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科研、开发、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
2.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
重点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制造及应用等研究方向,培养熟练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的基本方法和流程,适应我国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现有硕士生导师19人。
(二)本科生培养
1.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
2023年开始招生。该专业设有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与工艺两个方向,主要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封测等领域急需人才。该专业设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半导体物理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集成电路制造与工艺实验室,集成电路虚拟仿真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等省内一流教学平台。
2.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
2017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专业现有一个专业方向,培养新型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固态半导体照明技术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通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新能源转换、先进储能装备、高端海洋装备、电动汽车、先进照明、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维等工作;能够适应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领域中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通信工程本科专业
2003年开始招生,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通信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信息和通信及相关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技术管理等工作,并胜任通信网络的设计、规划、优化、维护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依据现代通信系统架构和社会需求设立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方向开设《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等课程,课程内容涵盖4G与5G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传输网络技术》、《宽带光接入网技术》等课程,使学生了解传输网在通信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建立起全程全网的系统概念。
六、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山东省光电传感材料与器件微纳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山东高校半导体器件与光电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高校先进半导体探测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山东高校光电探测器特种芯片工程研究中心、山东高校先进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微纳器件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重点研发光电探测器芯片和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近三年,先后投入专项建设经费5000余万元,购置MOCVD、高真空半导体薄膜制备系统、光刻机、等离子刻蚀机等大型设备22台套,新建超净室1000平方米。
七、产教融合平台
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仪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明石创新(烟台)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强化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产业、行业、企业等的育人作用,邀请企业优秀人才作为“产业(行业)导师”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提高科
技研发与行业、地方和企业重大需求的对接程度。获批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国家级培训机构。
八、学生竞赛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配备专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全年常态化指导学生开展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
近年来学院全面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华北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第四节山东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三等奖4项;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山东赛区EDA设计与开发大学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一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组织本科生参加学术报告13次。
站在新的起点上,鲁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带领全体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正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好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抓手,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模式把集成电路学院打造成科技创新特色鲜明、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具有典型引领和示范意义的新型学院。
电话:0535-6682125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邮箱:jcdl2021@126.com(意见反馈)
学院微信
鲁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09096634号